2024-05-07 10:01:42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航天员景海鹏少将军衔,蚕宝宝享受将军养蚕的特殊待遇)
火箭的推力有限,一次航天活动的成本非常高。 因此,任何能够到达天空的东西,通常都有特定的使命。 这六只蚕宝宝也不例外。 他们正在完成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四名中学生设计的太空养蚕实验。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做茧的时候,首先要纺丝,形成茧网,然后继续纺丝,使茧网的内层加厚。 之后,蚕首先将蚕丝以“S”形图案吐丝,形成茧衣,然后以“8”字形图案吐丝,形成茧层,最后完成吐丝结茧的工作。 几位中学生希望在太空中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同时对比地球上生长的蚕的变态过程,比较两者的差异。 他们预测,蚕无法适应太空失重状态下的重力变化,从而导致吐丝过程出现误差。 它们不能像地球上的蚕一样吐丝成茧,也无法变形,导致与地球上的蚕不同的突变。
(茧)
几位中学生设计的实验看似并不复杂,但要让蚕在太空中生存却并不容易。 和宇航员一样,蚕在起飞时也要承受几倍重力加速度的超重。 为此,航天529厂科技人员专门为蚕宝宝设计了一个半球形太空屋,里面填充了特殊材料。 这种太空屋不仅具有减少超重环境对蚕宝宝不利影响的功能,而且可以让蚕宝宝在空间里生活舒适、活动自如。 能够随神舟十一号飞行的六只蚕宝宝也有着不凡的来历。 它们来自良种“秋风白玉”。 经过航天529厂和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的严格筛选,这些蚕从4000只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遨游太空的资格。
(上图为神舟十一号搭载的养蚕装置,下图为香港中学生参加比赛时原创设计的养蚕装置)
无独有偶,16年前,一名中国学生也提出了在太空养蚕的想法。 1999年,旨在鼓励各年龄段学生参与太空探索、培养孩子兴趣和创造力的STARS计划来到中国,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实验方案。 2000年1月,在中美专家评审下,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学生李涛涛设计的“蚕丝织茧实验”成功入选。 她的实验思路与香港中学生的想法相似。 她希望观察蚕如何在太空中吐丝、吐茧、撒籽、产蚕; 探索宇宙射线照射下蚕的张力、光泽、颜色的变化。 2003年1月16日,执行STS-107任务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携带太空养蚕装置飞入太空。 然而,这次飞行成为了哥伦比亚号的绝唱。 返回地球时,哥伦比亚号不幸解体坠毁,太空养蚕实验装置也随之灭亡。 后来,太空养蚕装置被再制造,随着中国第二十二号返回式卫星成功进入太空并返回,蚕在太空中的生活也被数码相机记录下来。
在人类太空活动的早期,许多动物为了研究如何在太空飞行时保护宇航员的生命而投身于太空探索。 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时,将一只小狗“莱卡”装入卫星,测试为小狗准备的太空舱性能。 结果仪器出现故障,“莱卡”死在太空中。 美国还利用松鼠猴、猕猴等动物进行太空飞行试验。 随着空间技术的成熟,空间动物实验主要用于研究动物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生理变化。 2001年,一些小鼠被送入太空,利用太空中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环境来测试对抗骨质疏松的蛋白质的有效性。 2006 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数千只苍蝇送入太空,以研究太空中的生命如何影响免疫系统。 2008年,两只蜘蛛被奋进号航天飞机带到国际空间站,研究蜘蛛在太空中的生活。 起初,蜘蛛受到失重环境的干扰,结出杂乱无章的网。 但一周后,它们似乎适应了太空生活,毁掉了之前编织的凌乱蜘蛛网,然后重新编织出漂亮的新蜘蛛网,就像地面上编织的一样。
(国际空间站中蜘蛛织出的网)
太空养蚕的成果令人振奋。 六只蚕宝宝究竟会不会像香港中学生想象的那样结茧,还是会像空间站上的蜘蛛一样适应新环境,相信很快就会有答案。 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之所以能够上太空,是因为在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局联合举办的“香港中学生太空发射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中获得亚军的成绩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等机构。 本次大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实验项目也随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设计这些实验的中学生也被邀请到酒泉基地观摩神舟十一号的发射。 只有依靠强大的祖国,我们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实现我们的梦想。 想想香港这几年发生的事情,我想这就是这个实验在科学之外最大的意义。
(提出太空养蚕实验计划的四名中学生)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