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 10:02:20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文|倪芳柳
“汉族官员每五天休息一天,洗澡”
汉代的清明节尚未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要说清明节,首先要说一下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
在中国古代,没有“星期日”的概念,但休息日却一直存在。 而且,中国古代人享受假期的历史也比较早。 至少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比较成熟的休假制度。 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一天,而且叫法也不同。 现在称为假期或假期。 古称“修木”或“西木”。
古人为何称假期为休息? “目”字道出了端倪。 这是因为公务员(现在称为公务员)被要求定期回家洗头、洗澡和执行个人卫生需求。 第一批享受休息休息制度的人应该是一群为王室工作的“文官”,即所谓的“中官”,也称“大臣”。 这位中臣为王室工作,宫里没有专门给他洗澡的地方,所以他只能定期回家,轮流“洗澡”。
休假制度推广后,形成了全国休假制度。 这就是唐朝张守杰《正义史记》中所说的“汉官每五日休一日,以洗身”。 汉代修牧除了“五日制”外,还有“十日制”,即工作10天,休息1天。
但在汉代,很多有思想的“文官”会主动放弃休假。 比如与汉哀帝刘歆有“断袖关系”的董贤,当时是中层官员(舍仁太子)。 每到节假日,董贤都不“回家洗澡”,全身心地陪伴皇帝,深得刘歆的欢心。 由于董贤长期没有放假回家,刘欣居然命董贤带着自己的妻子住进宫里,方便夫妻团聚。
汉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母等轮休日外,还有月经假。 月经假期更接近现代法定假期的概念。 从《汉书·学选》透露的信息来看,汉代国家法定假日很少。 起初只有两个,一个是夏至,一个是冬至,各放假5天。 东汉时增加了“福日”。
此时的清明节在汉代还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唐玄宗李隆基正式将扫墓纳入仪式
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隋唐时期,休息日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巽休息成为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 休息日定为每月10日、20日、30日,共3天。 巽休息是一种公共休息,不再轮流。 除执勤人员外,所有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回家洗澡”。
另外,最大的变化是假期大幅增加。 清明节是在唐朝时期,第一次与寒食节一起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为节日。
《唐朝六典·吏部》规定唐朝内外官员有“假宁节”: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几乎每个节气都有假期; 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假、抽奖假等,假期的机会比现代多了很多。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清明节和寒食节。 由于这两个节日紧密相连,常常被现代人误认为是同一个节日的不同名称,但实际上却有很大不同。 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故又称“百五节”; 寒食节过后,就是清明节了。
在民间传说中,这两个节日有着相同的起源。 据汉代桓谭《新论·礼食》记载,寒食节原为山西习俗。 当时,“太原县人在隆冬五天不生火吃饭”,以达到减少疾病的保健作用。 桓谭认为,这一习俗是“介子推升迁的结果”。 介子推是晋人,晋文公有难时,他对他有恩。 晋文公称王后,放火烧山,希望能逼迫带着母亲到山上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 不料介子推提出宁死不做官,结果被烧死在柳树下。 晋文公对此非常后悔。 从此,每逢放火烧山,宫内禁火,以纪念介子推,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过后,晋文公设立“清明节”,纪念介子推,扫墓。 清明扫墓又成为一种风俗。
这个传说可信与否,现在还没有说,但介子推确实是一个人,《左传》里也有记载,只是他的名字叫“介子推”,只说他“隐匿而亡”。 ”,并且没有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寒食节实际上是一个“励志节”。 隋唐以前,人们重冷食,轻视清明节。 李隆基(唐玄宗)称帝后,清明节正式纳入礼仪,为当时的“五礼”之一。 由此,清明节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元宵节假期过后,春天的“小长假”。
唐肃宗和李亨缩短了庆祝皇帝生日的天数
清明节首次成为“黄金周”
唐朝的节日确实比秦汉时期多得多,多得几乎让人应接不暇。 全年有假期,加上每月3天,全年有36天假期,唐代公务员平均每年可以享受近百天的假期。 也就是说,唐朝的“公务员”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不用上班的。
唐朝的节日安排是这样的:“元正、冬至各放假七日,寒食四日至清明,八月十五日、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元旦和冬至是两个假期,各放假7天; 清明节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放假4天; 夏至、中秋节和腊八节(腊八节)大家放假3天。
唐代清明节的“小长假”安排无需调整。 连续吃过寒食和清明节就足够了。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些变化。 李亨(唐肃宗)登基后,可能觉得这个短暂的假期不够长,于是在唐玄宗规定的千秋节三天假期中,又加上了寒食清明节的天数。唐朝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根据规定,假期减少为1天,寒食清明节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中国节日史上第一次,清明节成为真正的“清明节”。黄金周”。
千秋节,又称天长节,是当今皇帝的生日。 皇帝生日天数的缩短和清明节长度的增加,表明唐人对清明节的重视。 事实上,唐朝人确实很喜欢庆祝清明节。 从季节来看,春暖花开,春暖花开。 正是春游的好时节。 他们不仅可以参观坟墓,还可以欣赏风景。 这样的节日自然很受欢迎,正是春游的好时机。 人们冲了出去。 从杜甫的“遍地花香艳阳开,万千人出长沙”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清明时节唐人出行扫墓的热闹景象。
李亨之后,唐朝的清明节假期又发生了变化。 唐太子李渔继位后,将清明节假期改为五天。 但到了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其子李适(唐德宗)称帝时,又恢复了李亨时代的做法,将寒食与清明节结合起来,假期仍定为七日。 ,“黄金食品“周”再现。
宋朝时期,“清明垂柳”十分热闹
元朝清明节放假3天
在宋代,清明节也是全国性的节日。 宋朝延续了唐朝对节日的偏爱。 寒食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假期也为七日。 而且,两个节日已经完全合而为一,移植到了古代“三三”上巳节的一些娱乐功能中。 人们旅游时喜欢来到水边。
清明节对于宋代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代人还要重要,扫墓的习俗也更加浓厚。 这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 第一段说的是汴京人。 野外扫墓归来(今开封)的情景。 宋代清明节期间,皇室和民间都会举行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亚于元宵节。 当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其后来的《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了当年京城清明节的气氛:“京城清明节,周围田野如城,香树满园间,杯盘摆列,互相劝勉,歌舞升腾,饱足而归。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打柳”的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鼎盛。 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孟良录》记载,宋代清明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上柳条,当时称为“明眼”。 所谓“明目”,并不是祈求眼睛明亮的意思,而是民间传说中驱邪的目的,意思是识别鬼魂、辟邪,保佑家园。 这时,柳枝和桃枝的作用是相似的。
南宋时期,“清明打柳”的盛行不减。 周密在《老武林故事》中提到清明时节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过这样一句话:“京城家家户户垂柳垂柳,小广场虽静谧,蜿蜒曲折,它们也是绿色的,可爱的。” 难怪宋人能写下“青春不毁,明代离城人多”之类的诗句。
宋代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了许多活动。 民间也喜欢在这一天挖井,而皇室则要举行唐代皇室中就有的一种名为“变火”的活动。 但宋朝皇室就更加特殊了。 他们让宫里的太监在亭门前用榆木钻火。 第一个得到火的人将得到奖励。 奖品相当丰厚,包括一个金碗和三件丝绸。 然后用新火点燃蜡烛,犒赏大臣们。
清明节的法律功能在宋代达到顶峰。 由于时间比较长,活动内容开始发生变化。 汉时、清明节期间,娱乐活动本来应该停止,但到了宋代,娱乐活动却异常活跃。 一些远在异乡无法回家乡扫墓的官员,也常常利用这个难得的“黄金周”,对酒怀念,与老乡见面,与同学相约。 有些人只是聚在一起赌博,想办法玩得开心,度过假期。
宋代吴曾的《能盖斋满录·纪事》里有一个他利用长假相约赌博的故事。 福建浦城人张德祥担任“正子”时,有一年寒食节,与江苏常州县(今苏州)人、名将丁谓约赌。部长。 第二天,丁未桢带着数百两银子来了。 谁知丁伟运气太差,赌钱全输给了张德祥。 两人相约明年再赌,谓之“明年冷食再赌”。 第二年,张德祥留下背单词,输给了丁伟,但张德祥没有钱付。 丁伟不断要钱,张德祥最后只好拿出古董来还债。
随着唐宋时代的远去,清明节的繁华热闹已不复存在。 到了元朝,唐宋时期公务员的多假制度被否定,假期大幅减少。 但从功能和活动内容来看,元代的清明节和寒食节实际上合二为一,和元代的正月初一一样,仍然是元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代。 朝廷放三天假——要知道,天寿节(唐代称天寿节)和冬至,在元代皇帝生日时只有两天假期。
到了明清时期,寒食和清明节被彻底退出国家法定节假日名单,政府只保留元旦、元宵节和冬至三大节日。 虽然没有假期,人们还是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出去扫墓、踏青。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