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09:00:49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研究背景】
无阳极锂金属电池(AFLMB)被认为是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新一代电池系统。 然而,与传统的锂金属电池相比,AFLMB中原位形成的阳极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更不稳定的界面。 锂离子的扩散和可逆性由阳极界面的演变控制,这在相场相互作用下电池容量的衰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锂金属在原位阳极界面处的界面演化机制,考虑了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场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
文章讨论了原位阳极界面锂金属的界面演化机制,特别是多物理场下的形成特征,研究了界面调节的多种因素。 讨论了基于相场理论的锂金属的动态演化,并综述了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界面锂金属动态演化的先进表征技术。 最后,文章总结了AFLMB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文介绍】
图 1:无阳极锂金属电池中相场演化机制的概述。
图2:不同应力场下锂形成和生长的各种形貌:(a)锂丝状结构,(b)锂丛形态,(c)单个锂丛形态,(d)从丝状到丛状锂电沉积转变,以及( e) 锂丝状/丛状生长。
图 3:界面层化学反应势垒影响下的研究:(ac) 不同外加过电势下的界面形态,(d) 平均电池温度与外加过电势的函数关系,(e) 105 μm 厚度沉积物的局部迁移率, (f) 沿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最大界面速度。
图4:锂沉积行为的研究:(a)有和没有局部温度热点的锂离子沉积示意图,(be)有和没有局部温度热点的铜基板上锂电沉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
图5:锂电沉积浓度分布模型:(a)锂电沉积机理,(b)-(c)具有和不具有结构异质性的锂扩散模型,(d)锂析出行为示意图。
图 6:不同基材上镀锂的影响:(a) 锂离子在锂和铜基材上的沉积,(b) 锂在铜和硅基材上的成核和生长。
图 7:不同温度和电流密度下铜基板上锂沉积的 SEM 图像。 0.05 mA cm−2、0.1 mAh cm−2:(a) 60°C、(b) 25°C、(c) 5°C 和 (d) -15°C。 0.05 mA cm−2、0.5 mAh cm−2:(e) 60°C、(f) 25°C、(g) 5°C 和(h) -15°C。 0.5 mA cm−2、0.5 mAh cm−2:(i) 60°C、(j) 25°C、(k) 5°C 和 (l) -15°C。
图8:不同晶体表面上锂原子的二维势能分布:(a)Cu(100),(b)Cu(110)和(c)Cu(111)。 (d)-(f)分别是Cu(100)、(E)Cu(110)和(i)Cu(111)表面上锂原子的势能面图。 (g)-(i)分别为Cu(100)表面第二层锂原子(下)和第三层锂原子(上)的势能,(h)Cu(110)和(c )铜(111)分别。 脸部图。
图 9:SEI 的化学和机械性能:(a) 锂金属表面上 SEI 的化学成分,(b) SEI 的应力状态,(c) SEI 失效的机械标准示意图,以及 (d) 相关 SEM 表征。
图 10:SEI 缺陷模拟结果:(a) 不同深度处 SEI 的 von Mises 应力分布,(b)-(d) 随着 Pd 变化,SEI 厚度、von Mises 应力和锂金属表面失效时间之间的关系。
图 11:SEI 的热性能:(a) 热分解条件下 SEI 的成分分析,(b) 400 次循环后 SEI 成分的 DSC 图,(c) MFA、EC 和 DEC 的 LUMO 和 HOMO,(d) 使用热分析MFA电解液软包电池的安全验证。
图 12:SEI 的扩散特征:(a)-(c) Li 离子消耗与界面处 Li 沉积演化之间的关系,(d) 电解质控制下 SEI 的双层结构,(e) 富含 LiNO3 的界面。
图13:制备技术:(a)通过溅射制备图案化LiF涂层阳极的示意图,(b)使用HF/合成ALD合成LiF的示意图,(c)通过旋涂制备人造SEI膜的示意图, (d) TGD聚合物与Al(MMP)3原位聚合的反应机理图。
图14:隔膜改性技术:(a)使用不同隔膜循环时电极上Li沉积示意图,(b)改性PP隔膜与原始PP隔膜的接触角图像,(c)M-HAP@PVHF隔膜制备示意图。
图15:外部压力对沉积锂金属的影响:(a)-(b)有和没有外部压力时沉积锂形貌示意图,(c)-(d)有和没有外部压力时沉积锂的SEM图像,( e)Li-Cu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以及(f)有和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Li-Cu电池的相应极化曲线。
图16:外部压力对沉积锂的影响:(a)有和没有最佳堆压压力下锂成核、初始生长和生长示意图,(b)不同压力下的电池循环数据,(c)原位电池压力数据。
图17:固体电解质/电极界面演变:(a)Li金属-SE界面循环过程中空穴生长示意图,(b)不同晶格失配下Li-SE界面的比较,(c)经历放大机械作用的3D-SE界面压力。
图18:堆积压力对锂形态的影响:(a)金属枝晶对电化学和机械载荷的响应,(b)金属枝晶对沿水平方向机械载荷的响应,(c)堆积压力对锂形态的影响。
图 19:沉积锂形成过程中的热力学相关模型:(a) CG-MC 计算结果,包括 Li+ 传输和 Li0 热弛豫,(b) 不同电流密度和温度下锂核形貌的 SEM 图像。
图20:不同电解液浓度下沉积锂层界面的Li+浓度分布和电场分布。
图 21:固态电池中的界面锂空隙行为:(a) 电流依赖性锂形态和电镀机制,(b) 不同电流密度下界面空隙中锂金属的演化行为。
图22:锂金属析出的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a)锂沉积的电压曲线,(b)电镀过程中锂枝晶生长的原位光学快照,(c)恒流控制下锂金属析出的原理原位观察,(d) 1C 充电下锂枝晶的时间依赖性生长和原位光学研究。
图 23:原位锂金属演化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a) 有和没有 LiPAA 时沉积锂演化的 AFM 图像,(b) 电极表面开路电压状态的 AFM 图像,(c) 形态选定区域的演变。
图 24:使用 X 射线 CT 技术观察锂金属演化:(a) 与 CCD 耦合的闪烁屏模型草图,(b) 从重建的 2D 切片获得的 3D 渲染示意图,(c) 重建的子体积横截面和相应的 3D 渲染,其中分隔标记为绿色,LMS 为粉色,散装锂为黄色。
[研究亮点] [研究结论]
文章得出结论,通过理论设计和宏观表征,可以阐述相场相互作用下原位形成的锂沉积层的演化特征,这将进一步推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的商业化发展。 尽管最近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一新兴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了解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提高电池性能的策略。
马、李、李、周、何、冯 11 2023, 6 2024, 26 2024, 27 2024, of 29 2024。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