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 13:59:10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小时候,一群朋友追着电影放映队去乡下看电影。 他们观看了《过江侦察》和《南北战争》至少五个村庄。 人太多了,看不到他们,所以就站在自行车座上。 我羡慕电影院。 每部电影都是第一次看,在那个村子里很受欢迎。
直到昨天看了王红叶老师的《我是流动电影放映员》,我才了解了电影放映员的真实生活。
王红叶先生1975年5月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流动电影放映员,经历了高中推荐、人民公社调研、县电影公司考核三步流程。 和他一起参加考核的七人中,他是唯一被录取的人。 招收1人。 门槛还是蛮高的。 通过后,我又培训了三个月,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得了电影放映实习证书。
一名电影放映员(既是工人又是农民)每月收入32元,支付给制作组14.4元,余额17.6元。 生产队将记录劳动分最高者,并参与生产队分配。
每个公社都有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奔赴49个生产大队放映。 1975年至1984年的10年间,最高的一年是1982年,全年329个工作日、658场次、观众67.5万人次。
放映电影的交通工具是无轨电车,联系放映点、接送电影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 要求是投影组成员不得离开摄像机和机器,不离开人。 每当到达放映点,我们都会清洗机器,拾取胶片,倒片,试机放映,清洁屏幕,维护发动机和发电机,为晚上的放映做好准备。 剩下的时间就是做幻灯片,去县城换胶片或者给发电机的油桶加满油。 汽油等
下午,选好放映场地,立杆子,挂屏幕。 首先,在放映场地上挖两个坑,深约40厘米,相距约3.5米。 将两根约5米的竹竿和一根约3.5米宽的小横杆连接起来,绑在一起。 最好埋在40厘米深的坑里,挂一块宽3米、高2.2米的白屏风。 要求屏幕仰角为15度,投影台到屏幕的距离为15.6米。 筛选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吃完晚饭,先把投影仪摆好,把装胶片的盘拿出来。 一部电影需要三到四张磁盘。
电影场内人头攒动,看的人高兴极了。
电影结束后已经是深夜了,我收拾了机器。
我们一般住在大队办公室或者村里的教室里。 四张桌子拼成一张床,干燥舒适。 看起来比现在的五星级酒店还要好。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只要卷起行李,盖上被子、背包或衣服,就可以睡觉了。 当你醒来时,往往已经是大白天了。
吃完饭,我把装备装上,推着车,就去下一个村子。 循环一遍又一遍地开始。 一个月的时间,我几乎可以走遍整个公社的每个村庄。
放电影时,我印象最深的是,当电影送到各个村庄时,村民们高兴地喊着“小王来了,今晚有电影看!”
下午,人们早早就在地上摆好了一排排小板凳。 电影还没开始,现场就已经围满了人。 那时候大家都不介意看什么电影,能看就很满足了。
只要村子里放电影,屋顶上、树上、凡是能看到银幕的地方,都会有人站着。 每逢电影上映,都像过年一样热闹。 人群纷纷前来“凑热闹”。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电影是为数不多的用来打发长夜的集体娱乐活动之一。 至于电影放映员,他就是给会员“送宝”的人。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人们总是微笑着问:“今晚放映什么电影?”
每次电影结束、大家离开后,我们都会收拾好放映设备。 尤其是那块屏幕,长达两米多。 你必须去房子把它移走。 它不能接触地面。 如果沾上泥土,放置时就看不清了。
夏天看电影的时候,投影灯前蚊子成群。 影迷可以用电扇赶走,但影迷却离不开投影仪,投影仪只能让蚊子叮咬。
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下雨了,我想都没想就脱掉衣服,用机器盖住自己。
当时上映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一江春水向东流》、《冰山来客》、《红旗渠》《白毛女》《苦菜花》》《南昌起义》《济南保卫战》《林海学园》《七品芝麻官》《小二黑的婚事》《 《龙江颂》、《红灯笼》、《杜鹃山》、《海港》、《战图》、《青松岭》。 》
《红雨》、《破晓》、《晴天》、《黄金大道》、《过江侦察》、《三进山城》、《南北战争》、《朝阳沟》等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