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略 > 手游攻略 > 详情

静谧海岸在哪 2024 年澄海:百千万工程助力,产城人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05-28 21:01:04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聚焦产业、打造绿色美丽、强化基础设施、惠及民生……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以来,汕头市澄海区借势“亿万工程”,坚定不移走“产业立城、产业强城”之路,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综合提升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澄海特色、产城人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首过去,澄海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活力新城、绿色家园、魅力侨乡、幸福澄海。这十六个字,是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如今五年已近一半,这十六个字进展如何?

新城更加活力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完善路网建设,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城区;挖掘“文化+”潜力,推进文化惠民项目。

来到一座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它的活力。活力在哪里?它藏在当地的人口、文化、产业、生态等各个方面。它既是创新的经济形态,也是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是十字路口川流不息的车流,是万家灯火中散发出的烟火。

澄海正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充满活力的新城。

应该说,活力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们常常用经济活力、文化活力、社会活力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活力,这对于澄海来说同样适用。县域是“百亿工程”的首要切入点,对于澄海来说,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引擎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工具是工业产业。

“再过两个月,我们的产线就能关灯生产,变成‘黑暗工厂’。以前车间灯都亮着,能看见的只有工人。以后生产现场空无一人,机器依然能正常运转。”2023年12月12日,格德斯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逸申指着正在升级改造的产线介绍。

“黑暗工厂”其实就是智能工厂的代名词,是颠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备,解放更多员工,节省更多能源。

戈德斯精密科技只是澄海众多玩具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澄海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玩具产业转型升级,在玩具专业园区建设、供应链延伸补充、品牌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的澄海玩具正变得越来越“鲜活”。

夜幕降临,陕北大道车水马龙。“这条路的开通,让我们欣喜若狂。”在莱美路附近上班的陈先生说,他每天都要往返于澄海区和市区之间。陕北大道开通前,他要花近一个小时才能到,现在只要20分钟左右,通勤方便了许多。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离不开交通优先,澄海与汕头中心城区“一河之隔”,加之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大规模投入、取得突破,以及澄海坝头片区、东海岸新城不断融合、蓬勃发展,澄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全面融入汕头中心城区发展。

随着“郑兴路”建设、“腾飞桥”架设,多条“断头路”相继被打通,通过填补交通基础设施空白、完善路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为澄海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除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吸引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澄海区深挖“文化+”潜力,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抓手,拓展优质文化服务阵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文明办事质量和效益,区镇村三级齐抓共管,以文化振兴带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近年来,澄海多地涌现出一些“另辟蹊径”的草根民间文化活动,如尚华烧塔、樟林火地庙会、暑期文化艺术周等。尤其是“爱乐澄海”暑期文化艺术周活动,汇聚了来自不同高校的澄海大学生,为民众表演了10余首各具特色的摇滚歌曲,年轻人的活力与魅力在舞台上展露无遗,是这座活力新城最生动的体现。

更加绿色的家园

荣获第七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粤东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区(县),是名副其实的粤东绿色美景典范;连阳河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2023年幸福河湖建设工程的河流。

城市既是财富创造的中心,也是环境污染的产生者,更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澄海区位于莲花山脚下,生态优美,资源丰富,韩江三条支流贯穿全市,5600亩红树林临海生长,“三江五岸”,面江面海,被誉为“汕头市后花园”。

近年来,澄海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经济、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把保护与发展放在同等位置、协调推进,在省、市政府支持下,澄海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澄海看来,要保护好青山绿水,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2021年,《汕头市澄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编制发布,五年规划应运而生,构建了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澄海区还连续两年出台了2022年至2023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方案,对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各项任务作出高水平统筹、系统部署,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聚焦关键环节,夯实基础、补齐短板。从决定创建、到制定方案、再到推进推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澄海生态文明建设已结出丰硕成果。

近日,澄海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成为粤东地区首个获此称号的区(县)。该奖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这个荣誉对澄海的发展意义重大。”澄海区委书记王楚斌说,今后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澄海是粤东最好的“生态明珠”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粤东绿色美景典范。

冬日暖阳下,连阳河泛着金光,波光粼粼,不远处,几道白色身影在水面上穿行,给宁静平和增添了几分灵动。

韩江是潮汕人的母亲河,分为东溪、西溪、北溪,由北向南呈扇形流经澄海区入海。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快,除了饮用水源和河流水质得到较好保障外,澄海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治水事关国情,水脉连文化脉络。澄海区深知治水重要性,在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日处理污水40万吨;1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投入运行,建成澄海洁源垃圾发电厂,日处理总能力达1425吨。同时,澄海区强化工业源头污染治理,严打重污染行业整治。

澄海区注重发挥群众力量,建立河长巡护机制,构建区、镇、村三级河长制,到2022年底,全区河长达到620人,完善河警长制度,形成区、镇、村河长统筹、群众积极参与的“河长治”格局。

2023年,练阳河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2023幸福河湖建设工程的河流,也是全国15条入选河流之一。

侨乡魅力更浓

唤醒乡愁记忆,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做好“侨”文章,推动“新潮”文化、“侨”文化、“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一批“红色侨乡”。

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城市形成的过程中,每一个地方最初的发展形态都是乡村。

澄海是著名侨乡,素有“红头船之乡”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100多万人,澄海侨胞的足迹遍布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樟林古港、陈慈黉故居等历史遗迹、建筑、文物特色鲜明。

近年来,澄海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扎根传承,唤醒乡愁记忆,挖掘、整理、提升侨村人文景观,讲好侨村故事,推动“潮”“侨”“红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侨乡潮韵、红色精神、发展活力的“红色侨乡”,用根文化凝聚侨心,助力做好新时代“侨”文章。

同时,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加强侨书、潮剧、潮州美食等特色侨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开发,建设樟林古港澄海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展示窗口;发挥澄海“版画之乡”“灯谜之乡”“民间动物舞之乡”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彰显澄海历史底蕴的文化品牌;挖掘融合人文历史与自然资源,推出融合潮州侨文化、红色资源、美食休闲、健康养生度假等元素的精品旅游线路。

侨乡里,游客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间;榕树下,老人聚在一起乘凉聊天;祠堂前,孩子们成群追逐嬉戏……走进汕头市澄海区龙都镇前美村,时光定格在一幅幸福的乡村画卷中。前美村党委书记陈炼说,“百千万工程”实施后,该村加快探索“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新模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为古村落保护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如今,龙都镇注重农旅融合,统一规划流转1300亩农田,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并与陈慈闳故居、永宁村、文源草堂等特色古建筑串联,形成“超桥”特色旅游线路;同时,成功打造了和美花海生态园、颐和园等“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带动周边街摊、集市、农家乐聚集实现良性发展。

“生态园自开业以来,受到周边游客欢迎,最高时月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俊说,园区根据不同时节种植相应的农产品,确保“四季有景、有乐趣”。

2023年以来,龙都镇“虹桥”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区人气爆棚,接待游客75万余人次,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投入运营以来,节假日日均客流达1.5万人次。

2023年暑期,澄海精彩演出多多,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力新城的魅力。澄海区委宣传部精心策划了暑期文化艺术周,为民众在家门口提供了一场丰盛的“文艺盛宴”。澄海潮剧团将首部描写潮汕侨领爱国救国事迹的原创现代潮剧《一代侨领》带回了家乡。演出当晚,率团来汕头考察的泰国潮州同乡会永久名誉会长、泰国潮剧协会会长黄代光博士也专程来到澄海观看演出,与众多潮剧爱好者一起重温抗战中牺牲的第一位侨领易光彦的光辉一生。 “有机会从泰国来到澄海观看潮剧《一代侨领》演出,我很感动。”黄代光说,“希望有机会邀请澄海潮剧团到泰国演出。”

此前,在泰国澄海同乡会的帮助下,澄海狮子头鹅卤制品已成功出口到泰国,让海外华侨华人品尝到了“家乡味道”。

人们更加幸福

将教育、医疗、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纳入民生清单,坚持公共服务优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力办好民生“关键小事”,让人民生活更加充实。

澄海区实现镇(街道)“老年食堂”全覆盖。南方+ 郑妙欣 摄

上午11点刚过,汕头市澄海区西南镇埭头村“老年食堂”里就飘荡着饭菜的香气,不少老人在等待就餐。91岁的林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她选了一个面朝电视机的座位,慢慢坐下,电视里正在播放她最喜欢的潮剧节目。

“我丈夫和两个女儿及女婿都去世了,儿子又残疾了,以前在家吃冷粥、吃剩饭,现在有了‘老年食堂’,每天都能喝上热汤、吃上热饭。”林奶奶笑着说,自从村里开办了“老年食堂”,她不仅不用担心吃饭,还有老人陪伴、交流,现在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一个城市对待老人的态度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体现城市的温暖,体现为民服务的初心。一碗老人饭,带给千家万户的幸福。

近年来,澄海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大头,突出问题导向,回应群众关切,坚持公共服务优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力办好民生“关键小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成市民广场、樟林古港、关山书院、莲阳公园、莲花山绿道等热门景区休闲场所,新建、改造农贸市场、公厕、农家公园、停车场等一大批便民设施,完成覆盖全区的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截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建设5G基站652个,实现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

暖暖的冬日阳光下,澄海区西南镇汤龙村体育公园里,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植、整齐排列的健身器材,来这里锻炼身体、遛孩子、散步的市民随处可见,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以前这里是一大片闲置空地,环境杂乱,现在变得干净整洁,还新增了运动场,我出门在外也会来这里锻炼身体、聊天。”看到这巨大的变化,市民李先生感慨地说。

近来,社区公园华丽变身,“口袋公园”悄然兴起,刷新了城市“面貌”,提升了生活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就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以前我每次来送货,都要绕好几条附近的路才找到停车位,或者就把车停在路边等车开走才能停车。”在汕头市澄海区泰安路送货的曾先生说,自从该路段智慧停车项目投入使用后,人们来办事就有停车位可以停车了。

停车难一直是困扰澄海的一大民生问题,找不到停车位而导致的交通拥堵、混乱是城乡精细化管理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澄海区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智慧管理新模式,以大数据为支撑,实现停车资源利用最大化。随着智慧停车、共享停车的推广,澄海停车位实现高效运行,使用频次大幅提升,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

2023年起,澄海区把教育、医疗、社保等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纳入民生清单,把群众的关切变成具体的目标,努力让市民幸福生活更加充实。

前线病例

澄海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免费吃午餐

“老年食堂”覆盖全区

2023年10月21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澄海区在新安镇下埭美村举行“老年食堂”揭牌仪式,18家“老年食堂”全面投入运营。加上前两家,澄海区已实现全区所有镇(街道)“老年食堂”全覆盖,每天为约280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这天上午,在下岱美村“老年食堂”,老人们围坐在崭新的餐桌前,互相聊天,分享各自的日常生活。“感谢政府的关心和热心群众,饭菜很合我的胃口,又离家近。”上午11点左右,下岱美村80岁的陈先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澄海区困难老人292人,低保老人4235人。为保障老年人就餐需求,澄海率先试点,把“老年食堂”建设作为全区年度重点任务,在2022年新安镇埭头村、南社村两处“老年食堂”试点建设基础上,2023年将新建18处“老年食堂”,覆盖全区11个镇(街道)。

“针对澄海区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我们综合考虑服务点布局、服务半径、服务数量、步行可达性等因素,合理布局了18家‘老年食堂’,实现了全区11个镇(街道)全覆盖。”澄海区民政局副局长徐伟介绍,澄海区“老年食堂”由村(社区)党组织运营管理,通过“政府补助解决启动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底线保障+社会慈善捐款形成资金流”的多元化融资模式,进一步盘活村内闲置场地,吸纳社会慈善捐助,为全区困难老年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

这一模式于2023年7月在西南镇埭头村试点。当时,如何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是埭头村办好“老年食堂”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一位企业领导得知村里要办‘老年食堂’时,连夜托人送来2万元。”埭头村党委书记陈培金说,“老年食堂”由村党委组织办学,党员干部积极发动,带头捐款,得到了当地知名人士和社会热心人士的热烈支持。加上镇党委拨付的4万元,建设资金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除了资金,建在哪儿也是个问题。各村(社区)党组织各显神通,有的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的房间,有的利用老年活动中心部分办公用房。在凤翔街道北港社区,“幸福食堂”就坐落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内。大厅里光鲜亮丽,电视机前整齐地摆放着6张4人座的餐桌。 有防滑的地板、软皮坐垫、无障碍扶手……各种适合老人的设施。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