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3 22:00:44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说起杭州,我们首先对杭州的情况做一个总体概括的介绍:“东南甲天下,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位于东南部,地理位置重要,风景秀丽,故有“兴盛”之称。 《三吴城》是根据社会情况而写的。 是三吴地区的重要城市,人流聚集,货物聚集,故称“城”。
“钱塘自古繁华”,这句话是前两句的总结。 杭州正因为有这些特殊的条件,所以才“自古繁华”。 但有一些新的东西。 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向写的,描述了杭州的现状,那么第三句是从纵向写的,说明了它“自古繁华”的历史。 三句话从纵横两个方面勾勒出杭州的大致面貌。 横为主,纵为客。 它以现实的方式描述杭州的现状,而历史则以虚拟的形式书写,作为陪衬。 接下来,我们将从“形胜”、“城”、“盛”三个方面来阐述。
“烟柳画桥,风帘绿帘,数十万家散落四方”,是根据“三吴城”这句话来描述的。 “十万”是一个粗略的术语。 它只是指人口众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 当时的杭州有“东南第一州,秀水湖光山色”(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朝南下后,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宋代吴自牧《孟良录》云:“刘永咏钱塘诗曰:‘千家万户’,亦为元丰(宋神宗年号)序。自高庙(宋高宗)驾建康兴行以来,他在杭州停留数年,两百多年来,户籍数量不断增加,已近百万户。杭州南、西、东北相距数十里,众多,每一个都可与外州县相媲美,可见杭州的繁华。
(卷十九)“扎扎”二字,形容亭台楼阁远近高低的景象; “风帘绿帘”将“人”物化,家家户户都挂着风帘,家家户户都设置了绿帘,营造出祥和祥和的氛围;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亭台楼阁和带帘子的房屋散落在“烟柳画桥”之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每家每户的具体场景,还看到了整个城市。
“云树围堤沙,汹涌卷霜雪,天无际”是“东南美”这句话的延伸。 这里我们只选钱塘江畔和江潮两个风景来写。 钱塘江畔,绿树如云,郁郁葱葱; 钱塘江水犹如“霜雪怒涛卷,天无际”。 杭州位于钱塘江畔。 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非常有名。 宋代周密的《旧武术》中有这样的描述:
浙江(即钱塘江)的潮汐是世界奇观。 己旺(十六日)至十八日最为繁荣。 方启元出海门,犹如银线;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从天而降,声势如雷,震撼澎湃,吞天蔽日,威严无比。 这就是杨承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中所说的:“海银为郭,江玉系腰”。
《惊涛骇浪》形容江潮汹涌,如猛虎激战。 这何尝不是“震撼人心、心潮澎湃”的一幕呢? “霜雪滚滚”指的是“波涛汹涌”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场景。 《霜雪》不仅描写了汹涌波涛如雪般的白色,还描写了河潮带来的寒冷。 正如孟浩然在《颜钱塘登障楼观潮》中所说的那样:“惊涛骇浪来如雪,坐在那里感到寒冷。” 只是刘庸在这里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对人的感情。 “天无边际”形容了江水的博大,也寓意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城内珍珠鳞次栉比,户户罗绮满堂,富贵争相”,进一步拓展了“繁华”二字来形容杭州的繁荣。 杭州在宋代素有“卖金锅”之称(见《武林老故事》),意思是无论你有多少钱,都可以在那里挥霍。 诗人在这里更进了一步,透过厚重的帷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的情况——“市上遍地都是珍宝”,仅用市场上的珍宝来表示商品的丰富和经济的繁荣。商业; 二是服装情况——“家家户户都是丝织品”,家家户户都铺满了丝织锦缎。 《景奢》也概括了杭州的各种繁华景象。 “景”字描述了杭州富人们争先恐后、挥霍无度的景象。 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一个人丁兴旺、富强繁荣的繁华之地。
诗的第二部分描写了杭州人民安宁祥和的生活。
“湖水重叠,三秋有桂花,十里荷花”,形容了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 这既是对“东南美”的进一步描述,也是杭州人欣赏的背景。 西湖很美丽。 苏轼说:“水清则美,山空雨则奇。欲将西湖比西,淡妆总为宜。”还有浓妆。” (《初晴晚雨饮湖》)也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 “冲湖”指的是湖本身,西湖有内湖和外湖; “叠”指的是湖岸边,峰峦叠嶂。 西湖水碧山青,极其美丽,故有“青嘉”之称。 《三秋桂子》对应“死”字,写的是山里的桂花。 杭州以桂花闻名,相传是由月中桂花树种而生。 《新南书》云:“杭州灵隐寺桂花树多,寺僧曰:‘此月正中’。” 至今,中秋夜(正月十五夜),桂花籽时常落下,僧人也千方百计寻找。” 这样的传说。 ,赋予杭州桂花神秘的色彩,非常吸引人。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月中桂花落,外飘天香”。 白居易《忆江南》云:“忆江南,最忆杭州。山寺月中寻桂花,县亭枕上看”。 ……潮水之巅,何时再来? 杭州山里的桂花,是人们向往的。 “莲花十里”对应“冲湖”二字,形容水中的莲花。 红花、绿叶、荷香也是体现西湖特色的风景。 苏轼说“荷花遍地开,无主”(《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六月,西湖的景色与四时不同:荷叶连天无限翠,荷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别有一番红。 ” (《黎明时分,从净慈寺走向林子芳》)《三秋》是从时间的角度看; 《十里》是从空间的角度看的。 秋桂花开,夏荷花开,描绘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丽。
西湖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天气都是美丽的,所以游人络绎不绝。 《老武林故事》云:“西湖风景早晚秀丽,晴雨四时,四季相宜。杭州人也常外出,春游尤为盛行。” 下面开始描述杭州人的休闲场景。
先写杭州人的休闲:“羌笛清空,西瓜唱彻夜,老莲娃娃戏鱼”。 《羌观宁卿》写白昼,写笛声。 “晴空”二字表达了笛子演奏者悠闲、愉快的心情。 《菱歌传遍夜》,写夜色,写歌声。 “盘野”二字描述了静夜里菱角姑娘轻柔地浮在水面上的歌声。 “戏钓莲娃娃”是对前两句的概括,说明这是杭州人的湖水享受,是百姓的欢乐。
下面的《千马高齿》描述的是杭州官员的娱乐活动。 “千马高牙”描述了人物的身份和出行时随从众多,显示了官员的权力。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官员的乐趣。 “醉后听笛鼓”形容宴会的欢乐。 统治阶级经常到湖边举行宴会。 畅饮、醉酒已然形容了宴会的欢乐,而醉酒后听音乐则将宴会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吟赏烟霞”形容山水之趣。 山水写在前面。 这里用“雾”字来表达景色之美,体现山水秀丽的一面。 你不仅领略了湖光山色的美景,还感动得想唱歌。 这既展现了官员的风采,又衬托出了山水的秀美。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表示将来在朝廷任职时,可以描绘杭州的美景,以便向同僚炫耀。
这首诗歌颂了杭州的山水美景,歌颂了杭州人民安宁幸福的生活,反映了北宋五朝分裂结束、真宗休养生息后的繁荣祥和景象。和仁宗两朝。 当然,这种景象只是表面的生活现象,并没有像他担任督察时那样,揭示出绝大多数盐人因“不交官租、强行私租”而造成的“人形”。晓风盐田位于杭州附近的定海。 “一切都是美味”的悲惨处境(《沸海歌》)。 这首诗是写给当时两浙之间的转运使孙和的(见宋代罗大经《和林玉露》卷一)。 虽然是送礼,也有一定的奉承之意,但也不能说是洗白。 是一部歌颂升平、反映当时一定社会现实的作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平日久远,人多。幼童善励人,白发老人不懂得斗志。……抬头一看,青楼画楼阁,绣户绣珠帘,雕花,赛马驻扎天街,宝马竞逐御道,金绿耀眼,洛绮芬芳,新声笑语,六磨花街,茶馆酒肆里调弦……世界各地的珍品,全部归还市场;厨房里有回环区的异味。路边开满了花,又何必呢?限制春游?笛鼓喧闹,几夜宴席。技艺令人耳目惊异,奢靡让人精神振奋。” 虽然这是首都汴京的记载,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全国确实存在着“太平之气”,因此陶醉于财富、奢靡之风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趋势。
《看潮》恰恰反映了这个现实。 据说“此话流传甚广,梁金主闻歌,欣喜‘三秋桂花,十里荷花’,遂立志挥鞭渡江。” ,谢楚侯诗曰:“谁唱杭州调?荷花十里十里桂花,三秋。谁知草木无情,惹得万里长江万里愁!”(《和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传说,并不正确。 之所以诱发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是由于统治阶级“争富贵贱”的腐败本质及其沉醉和梦幻。 导致金兵南下并对南宋造成威胁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直控杭州”。 这是“汴州”(林盛《临安府题记》)腐败本质造成的,与刘慈无关。 不过,这个传说可以说明《看潮》的写作是非常成功的。 读完这首诗,不禁让人向往杭州。
关于作者
刘墉:刘墉(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诗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边,字敬庄,后改名勇,字启庆。 排行第七,又名刘启。宋仁宗时进士,官至田野武官。
热门手游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