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14:02:02 | 来源: 互联网整理
说到高考,中国高考作文题不出意外,仍将继续成为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毕竟,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我们唯一可以说话的地方。
政治、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除了高中课堂上刻苦学习、努力考试的人之外,很少有外人能插话。英语、数学也是如此。 。 他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定语从句以及它是什么。 圆锥曲线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习得的”。
说起语文高考作文,里面有很多话要说,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道针对考生的题。 很简单,考生写下800字并提交论文即可。 将其放在历史的尺度上并进行检验。 高考作文实际上是新中国的不断完善。 发展与变革的缩影
。 那么自高考实施至今,你的高考作文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背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
本期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高考作文的转变。 祝那些参加高考的学子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在内容正式开始之前,有必要提前说明一下,我国的高考试卷一般有两种类型的试卷,一种是全国大部分地方通用的,另一种是一些省份或省份发行的试卷。直辖市。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论文问题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
但事实上,在高考历史上,大多数省市都拥有自己出具试卷的权力。 这是从2002年以后开始的,从2015年开始,这个权威逐渐萎缩。
所以我们所说的作文题目一般都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甚至那些省市发的作文题目也不属于这个国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 从1950年开始,在我国一些较大的行政区域,如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等,高校开始逐步实行联合招生,以加强高校的统一管理。国家并促进机构从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招收学生。
1951年,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发出文件,对次年的招生工作作出了指示。 1952年6月,教育部颁布《195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暑期招收新生规定》,正式部署1952年高考招生工作,成为统一高考制度的开端在新中国。
高考已经开始,作为高考必修部分的语文作文也开始了。
这一时期的中国作文与现在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话题,然后根据该材料写作文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提案人直接给出了标题和文体。
1952年的标题是《我投身祖国的怀抱》和《记住一个新人、一件新事》。 选择两个标题之一。
1953年的题目也是二选一,即“写你熟悉的革命干部”和“记住我最熟悉的人”。
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初级阶段。 全国上下都充满了对新社会的向往。 新人、新事物、革命干部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反映在高考作文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后的几年,作文题目开始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反映时代的变化,如1954年的《我是如何决定报考高考的》、《我要怎样做》等。 1955年《上大学》、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
近年来的高考题背后有两件事。 第一个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 当时,国家正在继苏联之后调整高等院校,建设各学科专业体系。 此外,工业化才刚刚开始。 要保证一些急需的专业人才。 但结果大家都把志向转向了这些专业,导致师范、体育、土地、水利等专业的报考人数与规划人数差距较大,很多人选择不报。即使被录取了,或者中途退学,等第二年再参加考试。
因此,国家督促各地招生机构对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多做宣传,鼓励考生报考。 第二件事是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高考作文的题目都与大学志向、幸福时光有关。
1957年的片名《我的母亲》与其说是现实生活中的母亲,不如说是要求歌颂像母亲一样的社会主义祖国。 从标题和时代背景可以看出,提问者希望考生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次年,也就是1958年,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中国开始有些急于求成,推出了“大跃进”、“大炼钢”、“人民公社”等运动。
所以这两年的论文题目是《大跃进的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和《记录有意义的生活》(1959年)。 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是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 1960年给出的两个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叫“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一个叫“大跃进中的新事物”。
从1961年开始,文章标题不再提及“大跃进”,而是改为新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例如,《学习毛主席著作后》(1961)、《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励我》(1961)、《说不怕鬼》(1962)、《雨后》(1962)、《什么》我一边唱歌一边想》(1963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日记》(1963年)、《看报纸的感想——干菜的故事》(1964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的标题《说不怕鬼》。
早在1959年春,毛主席就要求有关人员编撰《不怕鬼的故事》一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精选人们与鬼打斗的故事。 比如著名的《宋定伯捉鬼》,就是讲一个叫宋定伯的人的故事。 一个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了鬼魂弱点的人。 结果鬼变成了羊,被宋定伯卖掉了。
编这本《不怕鬼的故事》是有目的的。 这里的鬼指的是国际反华“合唱”和国内的困难和障碍。 该书出版于1961年10月,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支持印度与中国的较量,但这些“小鬼子”吓不倒中国人民。
所以在1962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了《说不怕鬼》这个题目。 然而,随着1966年特别运动的开始,高考也戛然而止。
去年的两篇作文题目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和《论革命与学习》。 前一个话题与越南战争的爆发有关,而后者似乎隐约预示着后来该国的一个特殊时期。
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于12月举行。 由于时间限制,今年各省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高考题,所以作文题目多种多样,但这些题仍然带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颜色。
比如,河南的一首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上海的一首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吉林省的一首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与毛主席联系》吉林人民的”,山西的则是“衷心的话献给华主席”等等。
(注:这些省份的问题不止一个)
1978年,全国高考再次统一命题,作文题目自然也统一了。 标题是《速度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里的速度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了。
从1980年开始,以前的专题论文开始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材料论文的地位上升。 所谓素材论文,就是给考生一段材料或者漫画,让考生表达自己。 当时,这些材料的基调大多指向改革问题。
例如,1980年的构图素材中给出了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这意味着我们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切忌傲慢和浮躁。
1981年,毁掉树木比种植树木更容易。 1985年和1986年,也都与环境问题有关。 这背后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
作文命题在引导学生反思社会的同时,也开始强调人的思辨本性。
前面我们提到,1954年、1955年的作文题目都与入学申请有关,1989年的作文题目也是如此。但与三十多年前相比,新时代的作文不再否认入学申请的问题。申请入学时的困惑和苦恼。
1991年的作文甚至要求学生讨论“近墨者黑”、“近墨者不一定黑”,这已不再是过去统一的说法。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高考考生要写的作文题目已经从过去的国家政治逐渐转变为社会生活、人生感悟、道德品格等内容。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日益开放,人们思想文化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考试中开始出现新的话题作文。 虽然与材料论文相比,主题论文都有一段材料,但主题论文比材料论文更加开放和自由,允许学生决定自己的想法,选择问题,并制定自己的问题。 标题只要求不少于800字,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三自一无”。
与此同时,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也开始实行独立命题。 以2002年北京为首例,全国统一命题的格局进一步被打破。 (注:上海从1985年开始。)后来教育部也开始大规模推广省级命题。 在这种情况下,作文题目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很难一一讨论。
但在结合政治、社会、生活、道德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趋势没有改变。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主流正确基调依然是积极向上、正能量。
我们以新发布的2021年高考作文为例。 北京作文给出一段话,要求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是“生逢其时”。 如果要在网络上做出这样的话题,当那些在外地浸淫多年、过着颓废生活的中年人写下时,多半会感叹生不逢时,他们也将借此机会表达对北京高考地域特殊性的感受。
如果一个学生把这样的观点写在试卷上,那么他的作文分数很可能不会很高。
而且可以想象,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在近七十年前还是七十年后都不会流行。 从这一点来看,高考语文作文虽然每年都有所不同,但与过去相比也进步了不少。 变化很大,但又好像没变过……
热门手游排行榜